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,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。孩子生下来本是一张白纸,他们本能地模仿和他们接触时间最长、与他们最为亲近的人一一父母,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源。实际上,随着孩子的成长,父母的形象往往成为子女“自我形象”设计的参照2 Y4 L" t N; D3 O& }6 j& B
家庭教育中,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,孩子在童年时期个性、品德逐渐开始形成。此时他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模仿,而这种模仿又是没有选择性的因此父母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,甚至被孩子全盘接受。我国有句古话: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也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。 6 b, R/ ?. \6 d 孩子性格的培养要在12岁之前 c6 T8 \6 B3 H8 t/ p' t# N
孩子性格的培养要在12岁之前,过了12岁,性格基本上就不会改变,能改变的只是人的认识。人的认识,一生中都可以改变,但性格不是,12岁之前就定型了。 6 s. [. Z% X6 j1 y 而12岁之前,又基本划分0~3岁,3~6岁,6~12岁三个阶段,实际上尤以前两个阶段最为重要。( {" f( J. ]: Z# h3 B3 D
; x( k# z, q; T
1 b5 w& ~% N0 l/ _* a S" B3 [0 ~ 3岁之前,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足够的信任和安全。最好是父母能够亲自带孩子,至少在一岁半之前这样,否则你会发现,小时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,和父母有很大的疏离感,如果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孩子,他们说的话很听,你说的话很难听进去。 ' |& y1 K0 v% v* A4 d4 k' T/ D 3到6岁,这个阶段不能让孩子约束太多,也不能让孩子无法无天,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,哪些事情不能做。这个阶段的孩子,孩子通常会有一些奇特的想法和一些古怪的问题,父母应该耐心对待,不应扼杀。 , T5 I) D# a _. D) k 6到12岁,是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弥补期,也就是说,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还经常爱发脾气,性格暴躁,通过教育引导,还是可以改变孩子,但是到了12岁之后,孩子进入了青春期,真想改变孩子的性格,基本上就不可能了。9 H" T# z1 r7 j; Q! M& r |# s" E$ @* m4 L! y2 h3 \% B4 D3 m6 \( e6 R: y6 R0 @8 w! S' D+ x0 q 家长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3 ^% \. l$ ^2 H" v5 j; A; H
家长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呢?下面我想为家长们建议三个可以具体着手的方向: , s7 f: y7 c& l" v7 I• 行动上,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% t- r6 y# M8 T5 U6 F; I
在心理学上,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水平和应对问题的行为风格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。也就是说,孩子自制力的强弱、面对问题时是勇敢还是怯懦、是沉着还是慌张等都是家长可以改变的方面。你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比如今日事今日毕等,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持续强化这些习惯,直到孩子性格成型。8 O, R T1 `% C% K: A( n • 情绪上,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2 ~) \4 u3 o# j9 F( y) U1 [% o 1 h# W8 S; y9 `0 e" C% \ 0 R) o0 T1 H, M7 Z 由于人的先天气质差别,比如,有人生来情绪稳定性更低——这种差别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后天的性格培养来改变。比如说,有些孩子天生情绪稳定性比较低,家长从发现这一点时起就应该早早培养孩子掌握更多识别、表达与管理情绪的方法,以降低孩子被自己的情绪波动所困扰的程度。' h9 b- S$ K4 `& U8 f8 T' b$ v • 认知上,培养孩子开放的思维模式 ; Q$ u- b3 ?: L; U- g ~ 人在感知、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,又称为性格的认知特征。比如,在思维模式方面,就存在有创新型和保守型、灵活型和固定型等区别。家长应该从孩子小时就注意培养孩子形成开放、创新的思维模式,这对孩子未来的语言学习、决策能力等都有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