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父母,是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。0 H3 G6 j4 v& F0 _$ b- t! @& J7 q
在家庭教育中,父亲是孩子的榜样,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。
$ e# D3 _% b" S6 P. D! O# R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,有很强的安全感,自信阳光,敢于尝试,敢于突破,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。
/ I" q9 o1 V) |* o2 l父亲的格局
6 u9 W# n, g# P9 g决定孩子能飞多高; Q8 S# S0 v4 v# i4 w. o y
有心理学家指出,在孩子12岁之前,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。
0 Q1 T6 C! w$ x$ l; I B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,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。+ N& `8 `/ |7 T+ A. j
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。! Z [3 W5 u, D9 u7 V
在心智成熟之后,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。, p8 I+ h; a v- ^( h
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,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,为人处世、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。" a1 P6 q* @: E$ J9 L
其后入朝为官,在**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。9 V: F# ?! Y' r+ R7 m0 p3 w
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——“天津教案”中,处置失当,名声跌落谷底,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,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。
% b7 L! n9 f) x W6 q曾纪泽就学习外语,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。
" @! Y# C" A- m6 Z+ b; H' v5 A果不其然,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,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,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。4 j; S3 o9 ?8 Q0 q
而且相对母亲而言,父亲一般不会溺爱孩子,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,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。
4 B3 z8 t _9 X( L' {& h. _ B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,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。0 [8 H- k- S0 r* g6 {1 `
所以,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,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。
2 t+ p$ A7 E8 `) C2 ~6 d, N* x& N一个好的父亲,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,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。
2 M2 m3 O( ?% o. B
/ v! q7 Q! z. y! q& t父爱的充足
9 S, @" |' q+ u* ]2 Z6 G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" j' x. Y" `4 e, H( F
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,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,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,为了工作,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,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。/ j2 e* _6 j! z+ R
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,都说父爱如山,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的时,就会变自卑、焦虑。5 e9 J5 o3 c$ N
长大之后,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,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。) H, A, [) t: Y6 Z9 S& S- W: V
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,恐惧失败,不敢突破创新,不敢做出新的尝试。. w" z) |2 o; r) D. c+ h
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,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,打开新的天地,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。
2 O3 F1 ?1 n' D' Z$ O所以无论再忙,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。$ k. O+ N0 F$ u7 S* B
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,产生安全感,做事就会自信很多,而不是畏手畏脚。
9 b+ p- _- w( V在家庭教育中,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,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。
9 G4 k# G2 r! @而母亲自身的修养,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。
% _) l8 ^2 ^- F- a' u& l
; P8 J& a" ?$ @2 V9 U; K0 B$ k
母亲的修养+ a" \: x, N. b5 z, H% U3 M9 H+ J
决定了孩子的品德
5 K" O; Z% E5 z' a0 X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: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,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,你投给谁?; y9 U2 c, {: X' q
他们的答案是:投给女孩。
/ H: S7 B; g2 d4 z& x2 g/ u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,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,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,教育了一个民族,教育了一个国家。: v B" r5 x7 H" m V8 o
这并不是虚言,在一个家庭里,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。. W# d2 q$ e% y
婴儿时期,人的意识极为单纯,行为习惯也不固定,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。
" T, D; f) ~0 W0 A$ @# m; n2 a母亲的行为举止、思想品德,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,逐步形成善与恶、真与假、好与坏、是与非的最初概念,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,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。
, p( r. X0 q$ D: e! x2 X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《家庭教育学》一书中所说:
/ J& z/ o/ [: _3 [“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、情感和内心的激情,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,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。”
" {: p, ^) h; A v, G' C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决定了他是否能够在社会中立足。
% S9 b* F% \# |; T是否能够和人好好相处,是否可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犯原则性错误。. }$ k4 y7 p) ]5 n! H
这样的人,可能不会有十分惊艳的表现,但是胜在踏实稳定,耐力悠长,人生之路也自然可以走得更远一些。. }( W) S! L: |3 |2 T
母爱如水,温柔宽厚$ e8 t9 D4 C" o; t4 ?; j D
我们常说严父慈母,母亲对待孩子往往更温柔、更宽厚,父亲往往更为严厉,女性的特质决定了母亲在教育中往往更能包容理解,也更有耐心。
; H" a1 X' \3 K" Z% [6 {9 L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,如果是由父亲带大的女孩一般比较像男孩子,脾气往往比较直接。# T2 O- h4 o3 e, R, O" t" c
被母亲带大的男孩则一般比较温柔宽厚,包容性更强,不喜欢咄咄逼人。
( P1 g, L* J- q+ T A5 |6 L7 R( e
; w1 S/ P: Q% h. T6 i& [: }3 m老子讲,柔能克刚,懂得包容往往比一味刚强更有力量。
% A. |8 Z4 b6 |% B2 c胡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胡适三岁父亲去世,被母亲带大,他虽然是进步青年,却有着那一代人没有的包容与宽厚。
* }! ^! b' K3 a$ L P' \$ W胡适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里也曾经指出:
' K3 m' |/ }+ S自己性格中的宽厚,得益于母亲对他的教育。
1 F6 ^; d. ]" z+ {5 x8 z在那个时代,几乎所有的进步青年都选择放弃包办婚姻,无论是徐志摩还是鲁迅,他们都选择丢下原配,去追求自己的幸福。) l* z* u) q* [8 W0 Q
但是胡适却没有丢下他的包办婚姻。
% y' D. k% o V" u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,喜欢打麻将,经常不给胡适做饭,脾气还很暴躁,但是胡适就这样包容下来,两个人就这样相互包容着过了一辈子。
* q/ m" A: x8 E$ D鲁迅当年的论战,几乎把文坛骂了一个遍,也骂过胡适,但是胡适却从没有回应过,而当时无论是鲁迅的好友还是鲁迅的论敌,和胡适都相处地十分融洽。
2 x3 U! B4 S0 ^- q/ I胡适本人的宽厚包容可见一斑。* Z; ?! P! q1 c0 m
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,能够让孩子养成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,这样的孩子不尖锐,在踏入社会之后,往往有很强的适应能力。
$ M) G3 ^3 q3 q5 c6 Z受母亲影响的孩子,成人之后心理健康程度也比平均水平要高很多,事业发展、人际关系都相对稳定,不容易出现激烈的变动。7 J, p- h! E7 ]& a; t7 j$ g; }5 e
在如今孩子的教育中,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,父亲和母亲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。
% C( X$ D9 ?3 k0 d- p而在家庭教育中,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,都不可或缺,少了哪一方都可能造成孩子发展的失衡。' l/ \/ n R W; M7 x2 |
所以,每一位父亲和母亲,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,在自己擅长的地方,给孩子最好的教育。$ y0 V4 c S. C m' q
只有这样,才能让孩子全面发展,让孩子既可以飞得高,也能飞得远,拥有一个成功而又幸福的人生。
2 `1 r! P. z+ V+ p5 M7 f |
|